河北青少年心理健康基地本缘心理专家刘心悦教授回答:
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,都认为:从上小学一直到高考结束,这段时间,不得不逼着孩子学习,家长会认为特别的煎熬.因为”皇上(孩子)不急,老师和家长急”.孩子写作业会说“我给你写作业去.”“我给老师完成了作业.”学习和写作业这两件事,在孩子看来,是在为老师和家长干。而他自己是属于被动学习。如果学习是被动的,孩子痛苦,家长和老师也很痛苦。因为家长和老师不能不让孩子学习呀。
一、衣食无忧:我们的孩子要吃有吃,要喝有喝,孩子还没有向父母要,父母以及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早就已经给孩子准备好了。可以说,在物质和生活上,孩子没有缺少的东西。只不过孩子唯一的差别是有的人买的是普通的东西,而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家长给孩子准备的都是名牌。当我们谈孩子学习动力的时候,必须谈到他的需要。如果他没有需要,他怎么会有动力呢?
很多家长会追着孩子说:“宝贝儿,冬天干燥,喝口水。”而孩子到处蹦蹦跳跳的说:“不喝不喝。”有时候我会说:“孩子身体不需要水的时候他不会感觉到口渴。”家长说的口渴是我们成人认为孩子需要喝水。成人体质和孩子体质是不同的。
孩子没有物质需要,在某种层面就难以鞭策出他的基础渴望。比如家长说:“你考一百分,我奖励你一个巧克力。”孩子会说:“我本来天天就有巧克力吃。”家长又说:“那你考个好成绩,我给你买个运动衣。”孩子会说:“我有,还是名牌呢。”孩子没有什么需要追求的物质。
二、即时满足:在我看来即时满足是非常可怕的。什么是即时满足呢?就是孩子想要一个东西,家长会立马买给他,以至于孩子要什么,必须立刻得到。大人呢,会跑着给孩子送过去。在心理学史上专门有人研究过即时满足”,研究方法是:找一群孩子给他们一人分一块糖,并且告诉他们:如果你当下吃,你就没有第二块糖;如果你等待五分钟,就有第二块糖;如果你能坚持二十分钟以上,你可以获得五块糖。当时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,工作人员说了规则,发了糖,工作人员就离开了。做这个实验会准备一个单向玻璃(工作人员可以看到孩子们,而孩子们看不到工作人员),孩子们看到没有人监督他们之后,有的孩子立马就把糖吃到了嘴里,这就是”即刻满足”。而有的孩子想了想规则,看着手里的糖不停的咽口水。一些孩子坚持五分钟后实在忍不住就吃了这块糖,还有一些孩子内心想:如果我坚持二十分钟后,我就可以获得五块糖。果真有些孩子就坚持了二十分钟.当然,立刻吃糖的什么也没有了,五分钟吃糖的孩子获得了第二块,二十分钟的孩子则获得了五块。研究人员就把这些孩子的名字、家庭背景、教育情况等都记录下来,等到二十年后再次追踪这些孩子,发现即刻满足的孩子工作生活都比较糟糕。因为他们不能等待,这个不能等待一直保持到了成人之后。不能等待的人,没有耐心,意志品质不够好。导致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团糟。坚持五分钟的孩子比即刻满足的孩子要过的稍微好一点;成就最高、生活幸福的则是曾经坚持了二十分钟的孩子。因为这类实验跨时非常长,所以它的信度和效度都是很好的。
(3)没有学习愿望:我经常说:孩子生下来和小动物没有区别,如果在动物园里饲养员训练动物做个动作,他一定不会让动物吃饱喝足,会给它稍微的饥饿感。在食物投喂时要求它做一个小动作,它完成后,饲养员会奖励它食物。实际上所有的动物给予人类的表演都叫做”条件反射”。
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大脑容量及文化传承。人类可以使用语言符号。实际上我们人类学习机制也可以用一个词来定义学习——条件反射。学习就是条件反射。假如我们的孩子永远处在一个吃饱喝足穿暖,随时就可以躺下睡觉的阶段,他是没有学习愿望的。他的条件反射是很难建立的。 你可以去观察特别肥胖的孩子,他们的学习都容易遭遇困难。因为他所有的血液都是流向了肠胃,而不是大脑。所有的身体机能都围绕着身体运转。
四、缺乏努力:我五十多岁了,我会问我的同龄人,他们在上学的时候是怎么肯自主学习的?也就是父辈的求学之路是怎么来的?很多人都是从农村考学出来的。他们会回答我:“面朝黄土背朝天,生活艰辛啊。”
学习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。为了不去地里干活,上学是最好的出路。学习是一个最朴实的动力。过去不像现在,有时我会去看现在大片的耕地,我会感慨:变化太大了!我儿时也经历过割麦子的场景,人手一个镰刀,割一天麦子后腰都直不起来。那时候劳作一天再坐到教室,你会觉得教室就是天堂。你会羡慕吃商品粮和有好工作的人,特别是按时发工资的人,特别让人羡慕。
(5)两辈人的差异:那时候物质匮乏,不可能即时满足。我经常讲一个段子:过去吃细粮的人特别少,我印象中,我左眼下有一个痦子,过去痦子都要去集上用药点掉,麻药都不会给你打;而现在都是用的激光。点了以后疼的我一直哭,然后家人就会给一个烧饼,我就只顾着吃烧饼顾不得哭了。平时哪能吃到一个烧饼呢?都是玉米面饼子和小米饭。那时候不管是生病还是考了一个好成绩,家人给买个烧饼就是最幸福的了。我小时候认为最好吃的东西就是烧饼,到现在也是这样。这是一个段子,可是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心酸。那时候一个孩子吃个烧饼就是最大的美食。
我现在经常出差,回家时会买烧饼。我们家孩子都不会吃,烧饼在他看来又硬又不卫生。那么他吃的是什么呢?披萨、汉堡。我有两个孩子,我最小的儿子会跟我要求:“妈妈,周末了带我去吃一个披萨吧。”我带他去了,坐下以后他看着菜单上丰盛的食物不停的点,点的我心疼。我心想那得花多少钱呀!只不过是一个发了面的饼撒一些东西,要花好几百。孩子会把饼切下来一小块给我,我最多尝一小口然后告诉他我不吃了。虽然我知道这个东西很好吃,但是如果我和他一起吃那么花销会很大。在我看来他吃的开心了,我看着也会很满足。这种心态很正常。这便是中国父母标准的模式:自己宁可少吃,看着孩子吃自己也会觉得很开心。有时候我会和孩子开玩笑:儿子,你吃这一顿饭够妈妈买一个月的菜。钱来之不易,节俭一辈子的人不会乱花钱。可是到孩子这一辈他也会花,我就问他可不可以不去,他说可以不去,但是你想想我和同学之间没有什么可谈的,比如他们经常会讨论又吃到了什么新菜式的美食,又去参加了哪些有趣的活动,而我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。我一听觉得那还是吃吧。也就是说这一代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的:他们什么都不缺,也知道没有了还是会买。孩子们连需要争抢的愿望都没有,这就是物质极大的丰富。这就是两辈人的差异。
河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基地地址:石家庄市元氏红旗北大街1237号